5月18日,市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書記、局長張剛,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都劍光介紹了我市強化土地要素支撐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有關情況。
科學做好項目用地分析研判
為保障重大項目和民生工程建設,在項目謀劃和立項的初始階段,主動靠上,變“后置”為“前置”,對項目用地問題進行分析研判,確保項目不走彎路,爭取工作主動。
做好底線管控,全力支持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按照國家和省相關管控要求,在省級重大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時,主動配合建設單位或牽頭部門,提前按規定編制永久基本農田補劃方案、生態保護紅線區不可避讓論證報告,涉及規劃調整的,立即結合項目選址和相關政策要求,編制規劃調整預案,為項目建設用地預審和規劃選址打下堅實基礎。
加強部門銜接,縮短用地審批時限。項目用地征收涉及10余個部門,整個過程最少也需要3個月,且標準高、要求嚴。在項目初始階段,就積極與各區市政府、管委及相關部門進行溝通銜接,提前介入,專人輔導,駐點協調,積極推進項目用地報批前期各項準備工作,進一步壓縮征地組卷時間,提高報卷審批效率。
研發項目用地合規性智能輔助查詢平臺,為項目選址提供信息化支撐。研發了“威海市項目用地合規性智能輔助查詢平臺”,該平臺提供了衛星影像、行政區劃、城市規劃、土地規劃等項目落地必備的基礎數據。通過該平臺,能夠及時、快速查詢項目擬選址用地情況,地塊符不符合要求,能不能用,一目了然,避免了初始階段項目盲目選址而造成的后期工作被動。
項目用地指標實現精準保障
用地征收報批是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用地中的關鍵環節。隨著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的逐年減少,及“要素跟著項目走”“增存掛鉤”“成片開發”等新政策的相繼出臺,以需求為導向,多措并舉,精準化、項目化保障用地需求。
深入摸底排查,全盤掌握土地要素需求情況。今年初,按照市委市政府“狠抓落實”的工作要求,迅速、全面梳理摸排市了委經濟工作會、政府工作報告、2021年市級重大項目等10方面、1038項重大項目和重點項目,對篩選出的196個重點項目存在的土地、規劃方面的需求和問題,實行臺賬化、清單化管理,逐個項目細化任務、分解責任、倒排工期、因地定計,進一步明確全年土地要素保障目標任務和細化落實舉措。
爭取省級支持,做好省專項指標統籌跟進。入選省重大項目名單,是我市重點產業項目獲得足夠用地指標支持的最為穩妥的方法,而且還可為我市其他基礎設施、民生和產業項目騰出更多的用地空間。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立足實際,積極指導各區市、開發區,多方尋找我市重大項目“比較優勢”,爭取我市更多的好項目、大項目入選省重大項目名單。最終我市成功申報省大項目20個,使用省專項指標7067畝,有力保障了重點項目用地需求。
落實“要素跟著項目走”要求,項目化、精準化分配用地指標。自去年以來,國家和省改變了傳統的指標分配方式,推行“土地要素跟著項目走”“增存掛鉤”等新辦法。根據我市實際情況,將各區市存量土地消化處置和新增指標分配相掛鉤,并建立定期通報、獎懲激勵機制,并且指標分配以真實有效的項目為依據,以項目定指標,力爭有限的新增指標發揮最大的經濟效益。
大力提升土地供應質效
土地供應是一項政策性、約束性比較強的工作。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大膽探索,勇于實踐,大力發揮政策的引導激勵作用。
降低用地成本,多方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近年來,聯合多部門在工業用地供應方面先后出臺了《關于支持實體經濟項目建設的意見》《關于加強節約集約用地的意見》等多個政策文件,為實體項目和工業企業提出了諸如彈性年期、租讓結合、先租后讓、70%地價、邊角地等多項優惠扶持政策,企業可根據實際自由靈活選擇供地方式,降低了企業用地成本,解決了用地難題。
緊盯存量資源,大力拓展項目用地空間。當前我市還有很多的存量用地資源沒有得到充分開發利用,這不僅造成了土地的閑置浪費,而且更加加劇了用地緊張局面。組織人員對全市閑置和批而未供土地進行了全面摸底,共排查出可直接用來安排項目的存量土地11007畝,進行了逐宗上圖造冊,并標明了每個地塊的位置、面積和性質,作為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的“直選方案”。
政策精準“滴灌”,發揮土地要素助推劑作用。為協助各區市、部門更好適應當前用地形勢,把準政策脈絡和變化,4月29日召開了全市土地要素保障專題會議,對項目落地全流程、全鏈條涉及的最新政策要求進行了全面深入解讀。本次會議形成了“四個一”成果,即1篇《土地要素保障政策宣講材料》、1個《項目用地合規性智能輔助查詢平臺》、1本《全市閑置和批而未供土地資源手冊》、1套《土地要素保障政策法規匯編》。近期,還組成了專門的宣講隊伍,由分管領導帶隊,前往各區市、開發區進行了現場宣講。
威海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情況如何?
2019年3月,我市成功爭取到了全省的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試點。兩年來,持續跟蹤自然資源部、省自然資源廳的最新政策、技術標準,開展了以下工作:
成立了涵蓋城鄉規劃、生態、交通、市政、土地資源、海洋、計算機等多個學科、多家單位參與的設計聯盟,確保高標準、高質量的編制成果。
按照部、省的要求,開展“雙評估”和“雙評價”工作。雙評估包括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現狀及風險評估,圍繞安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享六個維度展開評估工作。雙評價包括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通過雙評價,對空間功能區域進行劃分,增強空間規劃的環境合理性和協調性。在此基礎上,理清了市域生態、生產和生活空間,為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和城鎮開發邊界劃定提供了基礎。
開展了《市縣空間發展戰略》《人口城鎮化》《海陸統籌與海岸帶保護》《耕地與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等17個基礎性專題研究,為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編制提供支撐。
開展建設用地底圖底數梳理、空間發展戰略制定、建設用地規模研究等工作,持續推進規劃成果的編制。
建設了國土空間信息平臺和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實現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審批、監測評估預警全過程信息化,提升國土空間治理和管制能力。
在編制進展上,到目前為止,已經完成了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初步方案,完成了包括“雙評價“在內的17項專題研究。形成了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的初步成果。信息化建設方面,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和一張圖實施監督系統也形成試運行版本。
“成片開發”方案編制掌握什么原則?
2020年,土地管理法進行了修訂,增加了“成片開發”方案編制工作。自然資源部在2020年11月5日印發了《土地征收成片開發標準(試行)》中確立了“成片開發”的原則,一是將成片開發限定在了城鎮規劃的“集中建設區”;二是規定土地征收成片開發方案編制內容。土地征收成片開發范圍內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以及其他公益性用地比例不得低于40%;三是強化農民權益保障,充分尊重意愿。方案需經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村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四是建立土地征收成片開發審定機制。省自然資源廳組織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土地規劃、經濟、法律、環保、產業等方面的專家組,對各市上報的“成片開發”方案進行審查后,報省政府審批;五是劃定土地征收成片開發四個禁區,即涉及占用基本農田的、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未完成上級下達的上一年度“增存掛鉤”處置任務的、縣域內近五年平均供地率未達到 65%的、已經批準實施的成片開發連續兩年未完成方案安排的年度實施計劃的的不得批準?!渡綎|省土地征收成片開發方案編制審批辦法(試行)》中的相關要求和部文件基本一致。
服務實體經濟發展有哪些用地優惠政策?
為充分發揮土地資源在服務實體經濟發展中的要素保障作用,于2018年、2019年先后出臺《關于支持實體經濟項目建設的意見》《威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加強節約集約用地的意見》等文件,制定并提出了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和促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的諸多政策和措施。
彈性年期政策?!蛾P于支持實體經濟項目建設的意見》提出,工業用地確定10、20、50年彈性出讓年期,具體年期的選擇由當地政府、管委依據產業發展周期、意向企業經營情況及有關產業政策合理確定。
70%地價政策?!蛾P于支持實體經濟項目建設的意見》提出,對于優先發展產業且用地集約的工業項目,在不低于土地取得成本的前提下,可按不低于所在地土地等別對應的全國工業用地出讓最低價標準的70%確定出讓底價。
邊角地政策?!锻J腥嗣裾k公室關于加強節約集約用地的意見》提出,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涉及邊角地、夾心地、插花地等難以獨立開發的零星地塊,可以采取協議方式供地,由鄰近項目建設單位一并改造開發。
鼓勵提高土地利用率。鼓勵土地使用者在符合規劃的前提下,通過廠房加層、廠區改造、內部用地整理等途徑提高土地利用率。在符合規劃、不改變用途的前提下,現有工業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積率的,不再增收土地價款。(來源:威海發布)